| 网站首页 | 凌氏 | 新闻 | 图片 | 捐献 | 下载 | 留言 | 凌氏论坛 | 凌氏博客 | 中凌商城 | ENGLISH | 
您现在的位置: 凌氏宗亲网 >> 凌氏 >> 溯源 >> 凌姓来源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龙溪凌氏说       ★★★★★ 【字体:
龙溪凌氏说
作者:凌全福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597    更新时间:2006-1-16

凌全福

 

一、        凌氏由来

二、        凌氏源流

三、        凌氏人物

四、        凌氏族谱中的家则家训与现代道德建设

 

一、凌氏由来

 

凌氏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在卫地,建立了卫国。康叔的一个儿子在周朝做官,官职为凌人,是周礼天官之属,为掌冰室之官,负责保管贮藏冰块,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为姓氏,于是产生了凌氏。周官分职计有三百六十属,而凌人为其一,有世功则有官职,故凌人以官得氏为子孙相传至今。

由此可见,凌氏“自周朝之前无所祖,自周朝以后才有宗”,按历史朝代推算,凌氏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二、凌氏源流

 

 

凌氏望族原地在河南、河北沧县、河间县以及河北、辽宁两省渤海湾一带,两汉时期河间郡和渤海郡就是凌姓郡望。随着时事变迁,凌氏迁徙“早已星罗而棋布”,浙江鄞县、奉化、绍兴、兰溪;江西铜鼓;湖北汉阳、荆州、湖南醴陵、鄞县、湘乡、平江、郴县也有凌氏聚居;广东番禺、始兴、顺德;四川资中、巫溪等地聚居的凌氏后裔都建了宗祠,纂修了族谱。移居海外的凌氏子孙为不忘祖宗,还把清乾隆八年修的《金鼎凌氏族谱》四册和民国三十七年广州有声印务局铅印本一册《贻谷堂凌氏族谱》以及民国九年广州怡安印务局铅印本《番禺凌氏族谱》十二册,携带到美国保存。安徽省五河县凌氏是个大姓,多处有凌氏聚居。

江苏的凌氏聚居地也很多,盐城、常州、吴县、淮阴都有凌氏宗祠和族谱,说明这些地方都是凌氏望族所在。

镇江地区的凌氏来自浙江余杭,汉朝末年出生的凌统在三国时期因战功显赫而被提升为校尉,他的后人“枝分润州句曲间”,其中统公后裔“十七世准公学士道宗孔孟学究天人经术文章发为事业”,在今句容春城镇郭干村传至二十七世,有东野公(行省十三,字省华),于宋孝宗熙宁年间(公元1066年-1070年)自郭干“入赘云阳汤氏”后择居蒲溪(又名蛟溪、龙溪),即现荣炳镇蒲干村。“蒲溪地处茅峰屏列,秀自天成,土脉地灵,凌氏在此聚族而居并独盛”。

凌氏蒲干始祖东野公的后裔传至三十世已是子孙满堂,人丁兴旺,大家族派出了分支,其中庚一公为楼下分支始祖,后裔现主要集中居住在蒲干村东一带,庚二公后代又分三房,下房始祖成三公、上房始祖成五公迁居润州府城(今镇江市)东郊京岘山,中房始祖成八公又派分魁八公的庙分和魁十二公的西分。庙分的后代现主要居住在村中和村北一带,西分的后代集中在蒲干的西南部以及小刘巷、赵甲、汪甲、凌甲庄、小蒲干等自然村,庚十公为南社始祖,其后裔主要分布在蒲干村南部和洋湖村。另外早期外迁各地的属南社和西分居多。楼下、下房和庙分以及外迁丹阳蒋庄四个分支合建了凌氏宗祠“亦政堂”,地点在今蒲干村中间荣炳浴室南,于一九八○年左右被拆,现存《龙溪凌氏族谱》“亦政堂”兴部二十四卷,保管在凌生发之子凌云海家。南社和西分以及外迁润州府城和句容宋家庄分支合建了凌氏宗祠“孝思堂”,地点在现荣炳中学校园内,一九四○年前后被日军拆毁修建西旸公路,现存《龙溪凌氏族谱》“孝思堂”藏版满字号四十卷,保管在小刘巷村凌益才家。值得一提的是,“亦政堂” 凌氏族谱能逃过十年浩劫应归功于凌云海的母亲,她设法将族谱放在了生产队里的粮食仓库,使族谱免遭厄运。“孝思堂”的族谱本已被造反派搜走,但只是损坏了族谱的木箱,四十卷族谱被一位凌氏后代收藏至文革结束,又物归原主。感谢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一章不可再得的民族文化史实。

根据有关资料,目前荣炳镇境内的凌氏约有1100户、3000人左右,改革开放后随着升学、就业、经商、近期外迁流动的凌氏后裔估计有500人。丹徒境内荣炳、宝埝、上党等地的凌氏后裔估计有4500人左右。

早期外迁定居的家谱中有记载的也很多。第三十世成五公和三十一世成一公之子信七公先后迁入润州府城及东郊京岘山。笔者经几次走访得知现京口区象山乡、汝山乡一带有200余户凌氏居住,约有800人,主要分布在大凌家湾、小凌家湾、方家湾以及江边渔业村。据方家湾八十三岁的凌贻荣老人回忆介绍说:“我们这儿姓凌的都是出自蒲干,只有我知道。但我不知道蒲干在哪里,年轻时去茅山烧香,走到句容墓东,问人家蒲干在哪儿,都说在山东南,翻过山就到了,可是一直没有去过。”凌贻荣老人还说:“我们这儿原来也有凌氏宗祠,修了族谱,文化大革命统统毁了,祠堂拆了,家谱烧了,恐怕难找了,哪个年头谁敢保存‘四旧’啊!不过城里四牌楼那里还有一个凌家祠堂,是凌焕曾家的,我们本是一家,解放前去烧过香,现在恐怕不一定在了。”

凌贻荣老人提到的四牌楼一带的凌氏宗祠,经过查阅丹徒县档案馆和解放路小学校史展览室的有关资料证实这家凌氏宗祠原座落在现解放路小学北面,是民国初年凌焕曾先生独建。凌焕曾先生可能是三十一世信七公的后裔,也可能是三十世成五公的后裔,再迁入城里繁衍的后代。有关凌焕曾的史料下面将作详细介绍。

第三十世成九公迁浙江乌程(今湖州市),其后裔也尔来“科甲绵绵”,子孙亦称“极盛云。四十五世震有公迁通州居住。迁入丹阳南铺储家村、韦巷、行宫蒋庄的后裔发展数蒋庄为盛,已成望族。丹徒境内上党凌塘、宝埝后亭、坞村的凌氏也出自蒲干,且在当地自然村中已成大姓。

凌氏族谱关于辈份排行也很明确,但两大祠堂一直没有得到统一,自四十六世开始辈份排行分别为:

亦政堂:谦、豫、兑、丰、泰、国、昌、家、庆

孝思堂:谦、晋、益、萃、本、儒、升

另外,“孝思堂”元房的四十六世至四十八世还单独排成“坊、铭、泮”,分别与“谦、晋、益”同行。现在两大祠堂四十六世谦字辈还有少数人健在,五十五世也已诞生,但大多数凌氏后裔属五十世、五十一世。

 

三、凌氏人物和史事

 

东野公之所以看中蒲干而移家独居,就是因为他从句容郭干入赘云阳汤氏来往途中发现蒲干山青水秀,土脉地灵,这对当时谈不上水利条件的农家出生人来讲,水是非常可贵的。蒲干地处三湖间,又有通济河穿境而过,真可谓是龙地一方,当时此地的地名就有蛟溪、龙溪之称。

相传古代某年初夏,正值插秧季节,久旱无雨,大地干涸。一天,一条大龙突然从天而降,落在蒲干村边旱地里,不知是大龙出了毛病,还是离开云雾水天无施展之力,躺在地上直喘气,不能动弹,加上蚊蝇叮扰,几天之后已是奄奄一息。凌氏族长召集族内众人找水给大龙浇身降温,用蒲扇给大龙驱赶蚊蝇,连续几天不停。龙王得知龙子遇险,立即调集了一场急风暴雨,大龙遇水生威,乘风而起,升入天空,蒲干地方也久旱逢雨,湖塘水坝水量充足,田里也有水插秧了。从此后多年到了插秧季节,龙王总要送来充沛的插秧雨,以感谢蒲干百姓的救子之恩,蛟龙之地也因此得名,并传说凌氏后人飞出龙地将更有作为。

 

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龙溪凌氏始祖凌统。

自古忠臣孝子,国史之光,家乘之荣,我族始祖凌统当为历史名人。据《龙溪凌氏族谱》记载,凌统为龙溪凌氏始祖,统公字公绩,三国时期吴国余杭人,孙权麾下大将,15岁就拜为别部司马,征伐江夏时,他作为先锋与周瑜等在乌林将曹操打败,升迁为校尉。他不贪财,重义气,有国士之风。后从征合肥,魏将张辽突然赶到,凌统护卫孙权冲出重围,将士伤亡众多,凌统也受了重伤,不久死去,时年四十九岁。孙权得知凌统去古,“抚床起做,哀不能自止,数日减膳,言及流涕”。凌统的两个儿子:烈、封,被孙权养于宫内,爱待如亲子,对宾客称烈、封为“吾虎子也”,八、九岁时令葛光先生教习读书,骑马习武,后也分别升任亳州团练使、官羽林。凌统的功绩在《三国志》、《三国演义》中均有描述。

 

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官至徐州通判,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由作家独立创作的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作者。《龙溪凌氏族谱》记载三十世成九公迁往浙江乌程(今湖州市),以后常有来往,凌濛初出生于乌程,应系成九公后裔。凌濛初是一位愤世嫉俗的小说家,他关注着明末社会的种种问题,《二刻》共七十八篇小说,生动的描写了那个时代官场衙门的黑暗,科举制度的弊端等形形色色的故事,在我国小说史上作出了宝贵的建树。他的作品有时代的局限性和营利的性质,凌濛初虽然算不上个政治家,但他确实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凌启鸿:江苏省原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祖籍通州余东。蒲干凌氏四十五世震有公外迁通州落户,凌启鸿先生应是其在通州的后裔。凌启鸿先生现兼任江苏农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的教授,一九九五年至今任这两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作物学会副会长,江苏作物学会会长。凌启鸿先生在作物栽培学领域有卓著的成就,是作物模式栽培的创始人,出版了《水稻叶轮模式》、《作物群体质量》等专著四部和论文六十多篇。在省政府工作期间,对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机械化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以及发展乡镇企业等提出了有关理论、意见和政策,在省人大工作期间提出了农村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城镇建设规划区的构想,著有《十年回顾》和《吃饭和建设》专著两部以及论文四十多篇。

 

凌焕曾:民国初年的凌焕曾堪称近代凌氏家族中对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名人。凌焕曾为蒲干凌氏三十世成五公、成一公迁入镇江府城和京岘山的后裔,是镇江增泰来颜料店的老板,辛亥革命后他收购了原镇江道署衙门的房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凌家独资开设的增泰来颜料商号存有大量德国颜料,因欧战颜料价格暴涨,凌焕曾陡然获利而成巨富,于是又收购道署衙门附近土地,大兴土木,将道署旧房全部拆除,重新翻建,修建了大量房屋,其规模和质量在镇江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了。建筑共分三大部分,东首南部建造了一所私立敏成小学(今为解放路小学,南面的幼儿园也是敏成小学的一部分),在东首北部建造了相当规模的凌氏宗祠,而在西部建造了一宅院,包括一个花园,规模尤为宏大,战乱时期常被军政机关占用,抗战期间一直被伪军部队占驻,最后由汉奸陈群的儿子陈炎当师长的伪军九师作司令部,抗战胜利后为镇江县政府租用,解放后先为镇江市公安局,现为丹徒县政府所在地,除县政协大院外,房屋建筑早已非复旧观了。敏成小学对社会的贡献可谓大矣!一九二一年秋,深信教育救国的凌焕曾先生目睹地方教育不兴,贫寒子女入学无门,于是在经商之余集私资三万余元,创办了私立敏成学校,在当时属设施非常完备的学校,经费由凌家负担,学生免费中餐。“敏成”之意以示“学以通敏,业以勤成”。凌焕曾一生艰苦朴素,辛勤经商,待人宽厚诚实,热心教育事业,为培养下一代费了不少心血,为数百儿童提供就学,毕业生家境清寒而可深造者又多予协济辅助,真正是“裨益社会,造福国家”的明达义士。凌焕曾先生一九四○年病故于上海,他的儿子凌少曾和凌幼曾继承父业,继续投资兴学,弘扬凌家办学传统。

凌焕曾的后裔除大房有一些在镇江外,二房的后人大都在美国和台湾定居,有个孙女叫安娜的与解放路小学一直有联系,其家人也经常来学校走访。

 

凌树森:荣炳镇蒲干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副军职。1960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同年参军,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至今。曾任该院临床药理科主任,现任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二军大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客座教授、扬州大学客座教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核专家、总后卫生部药品评审专家、江苏省药品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药理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职务,并担任《中国治疗药理学杂志》等十余种学术刊物的编委、常务编委。长期从事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和药能动力学的研究工作,首创了“小鼠高胆醇血症快速造形”的药理学方法,曾研制成功“野外创伤外用止血剂”等药剂,并获国家科学大会奖。主编了《治疗药物监察新理论与新方法》、《修正抗感染药物手册》等书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七十余篇,被收载《中国大陆名医大典》、《世界名人大辞典》等十余种书中。

 

凌树才,男,1955年生于蒲干村,教授,博士,民盟会员。现任南通医学院航海医学系主任、航海生理研究所所长、神经生物学研究所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等职务,江苏省“333工程”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和交通部分子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成员,中国解剖学会会员,中国神经科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在国家核心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在国际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两次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凌达春、凌令弟:镇江南山风景区的文苑内,和丁石孙、吕叔湘等现代名人一道展出的有两位出生于蒲干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凌达春、凌令弟,他们为北京正负离子对撞机的研制和改进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一对夫妻,现定居在美国。

 

凌荣炳: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战献出生命的凌荣炳烈士,是凌家乃至当地百姓的骄傲。他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

  1911年,凌荣炳出生在镇江县六区蒲干村的一个雇工家庭,十岁起给地主放牛,十六岁当套头工,繁重的劳动练就了他雄壮的体魄和不屈不挠的斗志。1938年凌荣炳找到新四军,当上了一个民兵,1942年他带头组织了雇工会,并任会长,与地主进行斗争,1942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任蒲干村支部军事委员。党为了培养他,调他到山南学习,回来后任宝南区除奸干事。他曾孤身一人打死直溪桥日军哨兵,缴获“三八”枪一支。19433月,日伪军对茅山地区清乡,威逼群众筑起竹篱笆,妄图封锁消灭抗日力量。不久后的一个夜晚,凌荣炳带领七八个青年民兵到西阳和石马桥之间砍竹篱笆,砍断根部用力推倒,堆上干草,一把火烧了十里长的竹篱笆。粉碎日伪清乡后,凌荣炳配合主力全歼九里据点的伪军,俘十六人,缴枪八支。1945年凌荣炳提拔为陶宝区副书记、副区长。抗战胜利后,凌荣炳奉命留在原地坚持斗争,领导武装工作组征收粮税,并伺机打击敌人。1946526日晚,凌荣炳和一些党员骨干在开会,因三青团告密遭国民党部队包围,凌荣炳纵身上房撤至巨村。后被诱骗回村,途中遭七八个敌军的埋伏偷袭,凌荣炳愤然还击,边打边向三叉湖跑去,他纵身下湖,潜泳至对岸,刚一露头,被敌军的子弹击中,壮烈牺牲。解放后,人民政府用烈士的名字命名了荣炳乡,以志纪念。

 蒲干村与凌荣炳一道参加革命,并作出重大贡献的还有时任茅东县县长的凌海波同志。凌海波1908年出生,1937年参加革命,历任战士、班长、连长、团参谋长、县长、团长、省军区后勤部部长等职。为革命事业奋斗了三十七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三次负伤,抗战期间对敌斗争卓有成效,受到苏浙军区传令嘉奖。197411月凌海波同志因病逝世。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献出宝贵生命的凌氏后裔还有凌二保、凌金洪、凌红寿、凌晋先、凌庆华、凌腊庚、凌毛头、凌锁喜、凌春法、凌金虎、凌毛林等革命烈士,人民永远怀念他们。

 

凌菊影:教育工作者。1973年任荣炳幼儿教师,1983年任荣炳中心幼儿园园长。她热心幼教事业,将条件较差的农村幼儿园办成教学质量、办学条件在市县名利前茅的一类幼儿园。她的幼教工作极富特色,赢得赞誉,1979年、1983年两度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2年获全国少儿先进工作者称号,1980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镇江市第八、九、十届人大代表,镇江市第  届政协委员。

凌菊影是龙溪凌氏四十八世孙凌鹏飞的孙女,凌鹏飞于民国初年创立了蒲干小学,从此蒲干农家子弟有了读书的机会,为地方教育事业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凌解放:著名作家,笔名“二月河”。凌解放1945年出生于凌氏发源地、龙溪凌氏的“老老家乡”河南。父亲凌尔文是八路军,凌解放出生时正逢上党战役胜利的捷报传来,遂为其起了个颇具纪念意义的名字—-凌解放。1968年凌解放参军入伍,1978年转业到南阳市委工作,边研究《红楼梦》边写作帝王系列小说--《落霞三部曲》。当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第一卷写完后,凌解放觉得自己的名字太现代,需拟个笔名时,首先想到的是那落日映照的二月黄河。凌者,冰凌也;解放者,开化解冻也,“二月河”和“凌解放”恰恰暗合。

十几年来,二月河已经出版十四本书,五、六百万字,名扬海内外。《康熙大帝》、《雍正皇朝》、《乾隆皇帝》分别获得第五届国家图书奖等奖项,其作品被台湾出版社奉为“镇社之宝”,年年再版,在美国被评为“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家”。他现正在创作将相系列小说――《殒雨》,刻划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三人命运,不久的将来一部活生生的近代史将展现在读者面前。

 

五、       凌氏族谱中的家则家训

与现代道德建设

 

国泰民安,历来为百姓所众望,反之,民安则国泰。凌氏“家则”、“家训”对族人的训导可谓严格而齐全,用现代的眼光看,除个别条目局限于封建思想外,其他也可称得上现代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规范了。

“家则”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部分是详述如下内容:“顺父母,和兄弟,训子侄,睦宗族,力农田,防饥馑,正心术,毋赌博,税粮必先完纳,差役不必逃避……”,细目后都有说明,此则“每当朔望,集族人行团拜礼毕,令子侄一人朗诵一遍,以启发其良心,”并要求“凡我子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所有则目“谨当在念”。

凌氏家训十条,一曰“孝为百行之先”;二曰:“淫为万恶之首”;三曰:“赌为盗源”;四曰:“律严贼盗”;五曰:“族中士子务宜苦志”;六曰:“尊长爱幼”;七曰:“惩处陷害者”;八曰:“争论房产无偏私”;九曰:“惩处斗殴和心怀不良者”;十曰:“告状必先经公祠议处”。并规定,凡春秋祭祀,须将家训择正经士人捧读,唱明各项。

十条家训除第十条有违现行法律外,其他九条都有可借鉴之处,可作做人的准则,都是目前道德建设、法制教育的基本精神。中华文明也许正包含了各氏族的“家则”、“家训”之精髓吧!

让古人崇德之风弘扬于当今社会,愿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在时代的进程中更加灿烂辉煌。

文章录入:凌斌涛    责任编辑:凌斌涛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