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凌氏 | 新闻 | 图片 | 捐献 | 下载 | 留言 | 凌氏论坛 | 凌氏博客 | 中凌商城 | ENGLISH | 
您现在的位置: 凌氏宗亲网 >> 凌氏 >> 名人 >> 古代名人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组图]凌光斗与凌氏宗祠         ★★★ 【字体:
凌光斗与凌氏宗祠
作者:赵旭良    文章来源:昭通日报    点击数:5251    更新时间:2006-1-17

 









凌光斗(1780———1840)名洪寿,字焕北,一字步韩,号仰亭,别号笔峰,清永善县副官分防大沙坝人(今绥江县中城镇),祖籍江西长宁。嘉庆五年(1800年)凌光斗考中秀才,十三年戊辰恩科中第七名举人,道光六年(1826年)以“大挑一等签制福建省,七年委署顺昌县,八年提补汀州府连城县知县(今福建省连城县),十四年十月十九日恭奉覃恩,敕授文林郎。“道光二十年(1840年)殁于连城。道光皇帝御制文林郎诏书匾现存绥江其后代家中。凌光斗为官清廉,深谙民情,创修祠堂,大兴教育,倡导儒学,全家诰封,名扬滇川赣闽。
  光斗少时好学,常“手不释卷,废寝忘食,遇载之相左,必诘其始末,考之甚详。”早年,他就有“惠养群黎,敦农商,重学校……民安物阜,科甲连绵”的大志。他的一生著述甚丰,传世作品有《文川课士编》两卷、《放生池碑记》、《仰亭诗集》等数十篇诗文;从他的诗作《双汶合秀》《华峰秀笔》可见其文才一斑。描写绥江城的《双汶合秀》:“一村环抱两溪烟,岸夹沙洲接大川。波浪直趋江汉下,光辉遥射斗牛边。不必清浊分泾渭,何异东西入涧满州。悟得源头分左右,此中深造自怡然。”绥江八景之一《华峰秀笔》诗曰:“秀削居然擘太华,三峰如笔奠金沙。朝垂碧落三秋露,晚蘸晴空五色霞。雨到山头云泼墨,春来江上浪生花。文章大块书千古,梦里奇缘未足夸。”他治学严谨,道光年间倡修族谱时,一方面利用进京述职的机会,遍访中原凌氏后裔;另一方面则数次到江西长宁祖籍考证祖先传承遗训。道光八年始修,道光十四年完成,历时6年,直至今日,道光《凌氏族谱》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家族史书。
  嘉庆十四年秋(1809),凌光斗倡修新的凌氏宗祠。他采取一次规划分批建设的方法,从自己的俸禄中抽资修建,工程完成于道光十年(1831年)历时22年。在使用功能上凌光斗作了重大改革,使宗祠集祭祀、教育为一体,即每年清明时为全族祭祖用,平时则将东西偏殿、厢房等用作学校。凌氏宗祠总占地面积约5亩,分三个院落,其建筑风格初为川南串架风格,后期则仿江西长宁凌氏宗祠并揉合了闽南建筑风格。整个建筑以朝门、祭祖殿为中轴线向两边舒展,院、房、廊、楼错落有致,结构严谨,最具特色的是朝门和正殿用石圆柱16根,方柱8根作为承重主结构,每根石柱直径达70厘米,高5———8米,用整石凿成,重约10吨,在柱上阴刻对联牌匾,蔚为壮观。凌氏宗祠的对联大多出自凌光斗之手,朝门一联“赣水滇山两地蒸尝昭久远,玉屏金带满天风景卜流长。”概述了凌氏的起源和落籍。凌氏宗祠现存朝门、大殿、正殿、天井四合院等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被昭通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凌光斗一生为官清廉,深谙民情。在任期间,他身体力行早年“惠养群黎,敦农商,重学校”的大志,做到“所欲与聚,所恶勿施”,“广训俾庶,家喻户晓,咸知礼让,征收钱粮,听民自封投柜,力行保甲,严缉匪类,自理词讼,随到随审”。且“雅擅才能,克宣慈惠,抚绥有要,常深疾痛在己之心,怀保无穷,不忘复斯民之责”。他倡导儒学、重视教育。在连城,他认为“闽省为理学名区,而连(连城)之士风醇茂甲于汀郡(汀州府),宰斯土者,举贤与后诱掖而裁成之”。于是在“公余即局门课士,观邑人士所为文”,并亲自撰写《文川课士编》二卷作为连城学子的范文。在编修《凌氏族谱》时,也将他的崇儒兴教思想融汇其中,将凌氏字辈改为“道德文章,邦家之光,明体达用,永绍书香,耕读为本,谨慎端方,学优则仕,吏治循良……”并要求凌氏子孙“依我房道德文章字辈取名……,将此数十字抄出,于清明前几日贴在各户祠堂门首,使人人尽知,家家共晓,并祈写信通知各房子侄,载在族谱,庶日久不致忘记”,可见其用心良苦。修建凌氏宗祠时,他大胆改祭祀祖先的单一功能为兼作教学之用,特别是祠堂的左右偏殿,每间房屋都按教室的实用性来设计,直至前几年,凌氏宗祠仍是大沙小学的主要教学用房。而教书先生的薪俸和书本费则由宗祠地产收入、家道殷实者的捐赠、办清明会的节余及学生家长交纳学费构成,若还有不足则在家族内进行分摊,对于“家道赤贫而可教者”则免费入学。
  自凌光斗倡导儒学、大兴教育后,凌氏后裔在清代中各类生员、举人、进士共72人。
  山水因人物而秀,人物因山水而灵。金沙江的奇山秀水不仅赋予了凌光斗的才学与聪慧,而且也无声地濡染了凌家祠堂,使之成了绥江儒家文化的重点传承地之一。200年来,凌家祠堂里书声朗朗,从未间断,而今,凌家祠堂虽因大沙小学的搬迁而闲置,但吟诗读书声每天早晨都仿佛还从一墙之隔处依稀传出。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凌国峰堪舆师
    访绥江凌氏宗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