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凌氏 | 新闻 | 图片 | 捐献 | 下载 | 留言 | 凌氏论坛 | 凌氏博客 | 中凌商城 | ENGLISH | 
您现在的位置: 凌氏宗亲网 >> 凌氏 >> 凌氏新闻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推荐]武进千年谱事续辉煌          【字体:
武进千年谱事续辉煌
作者:吴之光、…    文章来源:摘自常州冢谱网    点击数:2965    更新时间:2009-2-14

 

武进千年谱事续辉煌

吴之光 荆和平

2009-02-12

  在步入小康社会的今天,走在武进城乡的街头路面,无论是乡邻碰面还是老乡聚会,在相互寒暄过后,经常会探询起一个共同的话题:你们的家谱修得如何了?”“你们什么时候颁谱?等等。家谱、修谱、颁谱,这些与人们久违了半个多世纪的词汇,已经随着盛世修谱的历史惯性重又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谱牒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寂之后,正在以其独具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在武进大地拔土而起、喷薄而出。这一势不可当的社会活动现象出现,原因何在?不能不归究为这是中华儒学思想的自然延续和复兴,地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重生。

  家谱也称族谱、谱牒、宗谱、世谱等,是有同宗共祖的血亲群体,以规范形式系统记载本族世系的,以文字为主的图籍。其记载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家谱来源、迁徙轨迹、家族生息、婚姻繁衍、世系世表、祖先像赞、族规家约、传记行状等。若从表面来认识,家谱充其量只不过是以家族为记述单位的小百科全书。把它摆放到史学、文化的层面上去认识和理解,却远远超出了的范围。

  毛泽东说: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知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资料。江泽民说: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著名学者顾颉刚说:我国历史资料浩如渊海,但尚有两个金矿未曾开发,一为方志,一为族谱。这充分肯定了家谱在历史、文化传承中所具有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它对国史、方志的补缺功能,对人们思想、理念的教化功能,对儒学思想、地域文化的传承功能,对地方历史、人文研究的史料功能,是其他任何文献典籍所不可替代的。

  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家众说纷纭,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考证,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魏晋南北朝重门阀、贱庶民,有司选举,必稽谱牒,于是修谱之风兴盛。唐中期以后,士庶合流,官修官谱,民修民谱,民间修谱之风更盛。赵宋一统,不重门第,以才学取士,于是,家谱从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之社会政治功能转化为尊祖、敬宗、收族之伦理道德教化功能。清乾隆年间协办大学士庄有恭为武进庄氏宗谱作序,称修谱有五善:本祖德也,亲同姓也,训子孙也,睦故旧也,又有大其焉者,则报国恩也(《毗陵庄氏族谱·卷首序》)。修谱五善之说,基本概括了修谱必遵之宗旨。

  古代修谱繁兴的状况,全国以徽州、浙东、苏南为盛,而苏南又以常武地区为最。苏南地区古代家族制度发达,家族活动活跃,人文荟萃,儒风蔚然,名人学者迭出,各家族修谱极其繁荣。《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收录了大量常武地区家谱,《中国家谱总目》代序一文中引用谱例82处,其中有常武地区谱例26处,引用率达31.7%。据笔者初步统计,常武地区在清代有大、小宗祠近2000处,每一宗祠必修其谱,如王氏三槐堂就有40多处,当时常武地区城乡修谱总量达到近2000部。这样的藏品数量,这样的密集程度,是全国任何地方都无法与武进相提并论的。武进谱事的繁荣状况一直维系到清朝末期。

  民国期间,由于长期战乱,对民间修谱有一定影响,但武进谱事仍然繁兴。抗战胜利,万民欢腾,续修宗谱更掀高潮。新中国成立后,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修谱被纳入禁锢之列。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家谱被冠以封、资、修之帽,付之一炬,化为灰烬,几乎被推入万劫不复之境地。

  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善,政治观念的转变,民主意识的回归,民众自由空间的扩展,特别是海外侨胞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热潮的催化,以及几千年来的儒家思想、尊祖敬宗的传统观念在人们思想中的复苏,民间修谱活动春风吹又生,终于悄然而起。武进的第一部续修新谱——《羊氏宗谱》,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武进县前黄区区长羊宗达(新中国成立前夕移居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由台湾去美国探亲时,在美国一大学图书馆发现了《羊氏宗谱》古谱后,以高价拍照,复印后带回台湾保存。90年代初,大陆与台湾两岸关系松动,羊宗达带谱回大陆,联系武进卢家巷、常州、龙虎塘等地羊氏后裔共商修谱事宜,终于在1995年修成的。由此,开了武进续修新谱之先河。进入21世纪,随着武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并率先步入小康社会,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希冀,对纂修家谱的期盼心情日益强烈。2003年,著名的常州谱牒收藏家朱炳国先生和武进文史、谱学研究专家吴之光先生率先创办了省内第一家常州谱牒文化研究组织,为常武地区的谱学研究、宗谱续修构建了学术平台。由此,各乡各村各姓纂修家谱的现象,终于成星火燎原之势。据初步统计,自《羊氏宗谱》首开先河至今,常武地区已修新谱达280余部,其中80%是在2005—2008年期间修成。在2008年冬至前后续修新谱,举行隆重颁谱典礼的就有20多部。盛世修谱这句古语在武进大地得到充分体现。

  通览已修的新谱,都较好地保留了古谱中的精华,同时将优秀的社会主流意识与古谱内容相结合,较好地体现出时代特征,并保持儒家思想的正脉传承。在新谱的《族规》、《家训》篇中,五讲四美三热爱八荣八耻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内容得到了很好融合和体现,进一步完善了家谱的教化功能。《孝行》、《善举》篇中记述本宗族人尊老爱幼捐款助学见义勇为济贫帮困等新人新事新风尚,这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倡导作用。

  故土难离,乡情依依。武进城乡民间方兴未艾的修谱热和海外侨胞的认祖归宗热已经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推动谱事活动前行的同时,也在政府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建设武进的进程中发挥了一定的感情纽带作用。武进万绥(今已划归常州市新北区)系帝王之乡,孕育了南朝齐、梁时期的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和两朝共15位皇帝,37位宰相。萧氏后裔兴旺发达,遍及全国和海外10多个国家、地区。世界萧氏宗亲今已连续多年组团回故乡寻根、访祖。200811月,第二届《中华萧氏总谱》学术研讨会在孟河召开,萧氏宗亲代表提出了先期集资8000万元,在万绥复建齐梁皇宫和萧氏宗祠的庞大计划,决心把万绥建成一流的旅游基地,为萧氏故乡的建设作出贡献。著名的泰国丁氏、世界刘氏、北京吴氏、香港赵氏等宗亲来常州、武进寻根问祖,参加经贸洽谈,受到市、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故土乡亲的热情款待。

  目前,武进的谱事活动更趋繁荣,方兴未艾。缺憾是在行政上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在学术上民间的交流、研究平台还不能满足谱学研究的需求。研究地方历史、人文,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开展课题论证,着力地方文化传承是国家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所系,责任所在。为此,武进图书馆为了把家谱这一优秀的地方文化、传承文化发扬光大,传承后代,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创新举措。2007年末开办的武进地方文献展览馆,设武进谱牒展区,展出武进续修的新谱百余部,该展览一年内接待参观团队近百批,约2万余人次,获江苏省图书馆社科创新服务成果二等奖。20086月与常州市民俗研究会共同创办集常武地区历史、人文、传统、文化为一体的大型季刊《谱牒文化》,得到市领导的高度赞扬,准备向省申报2009年度创新服务成果奖200810月,由武进图书馆、武进文管办、常州市民俗研究会等单位联合发起设立的常州市武进区谱牒文化研究会,经过武进区文化局审核,武进区民政局批准成立。武进区谱牒文化研究会将以武进图书馆为活动基地,创办具有武进特色的谱学研究中心、谱牒收藏中心(目前武进图书馆新谱藏量已居全国市、县级馆之首)、信息资源中心、海外寻根问根咨询服务中心。

  今日武进社会和谐、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生活小康,我们相信,武进民间修谱一定会取精存真、古今贯通,再创谱事辉煌,武进的乡邦文化特色将会得到更好体现,武进的历史和传统将会得到更好弘扬和传承。

文章录入:凌庆南    责任编辑:凌庆南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常州家谱创辉煌
    常州市民俗研究会落户常州图
    冬至前后常武地区又有20多部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