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凌氏 | 新闻 | 图片 | 捐献 | 下载 | 留言 | 凌氏论坛 | 凌氏博客 | 中凌商城 | ENGLISH | 
您现在的位置: 凌氏宗亲网 >> 凌氏 >> 溯源 >> 凌姓来源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广东龙和凌氏祖宗来源          【字体:
广东龙和凌氏祖宗来源
作者:凌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800    更新时间:2009-7-10

鹄清(字仲清)公何时迁到龙川上莒屯?

 

民国三十二年《和平县志》(总篡凌开蔚、字秀峰)在卷二“人民志”有关“族姓”一栏中注明“凌鹄清字仲清,明洪武间从梅州河头大阳寨迁居龙川县上莒屯凌坑取妻生子以文以崇以顺”。民国十五年《龙和凌氏族谱》(总篡凌开光,编辑凌开蔚)注明:鹄清字仲清,原籍梅州,长宁始祖十世孙,嘉应始祖祥公曾孙也。明初迁居龙川上莒屯。县志与族谱虽编辑时间不同,但均同一个主编,其结论一致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是否准确,却值得商讨。

《四川宁南凌氏族谱》(主编凌永宽)有这样一组记录:

1)“三十四世祖(注:指江南操公算起)凌吉公(11041195)字允升。大宋微州建中靖国甲申三年八月十六日生,大宋高(原本注:光)宗绍兴甲寅四(五)年十月初十日午时逝,葬于竹李坑,龟形,坐北向南。”

2)“四十世祖:凌隆祥(12511294),大南宗理宗淳佑辛亥十一年九月初三午时生,大元世祖到元甲午三十一年三月二十八日亥时逝,葬……

3)“四十二世祖,凌满成公(12981366),大元成宗大戊‘二年六月初七日寅时生,大元顺帝至正丙午二十六年二月十七日辰时逝,葬……。妣氏生五子:冲清(讳鹄清)、冲宽、冲仪、冲敏、冲惠(注:冲、本作仲)。

4)“四十三世祖,凌冲清公,讳鹄清(13221384),大元英宗到治壬二年五月十九日卯时生,大明大祖英武甲子十七年八月二十一日亥时逝。葬于广东省惠州府龙川县屯牛形岗,海螺形,清明日通族祭扫。”

5)四十四世祖,凌以顺公(13511409),度名凌祖三郎。大元顺帝至正辛十一年十二月初八日丑时生,大明成祖永乐已丑七年九月二十六日申时逝,葬广东省惠州府和平县红桃洞水口水打镇,虎形,坐西向东。大明大祖洪武年间三昆玉同迁移广东省惠州府和平县红桃洞居住。

以上五组,前三组其内容与寻邬与梅州凌氏族谱基本吻合,说明是真实可信的。可是后两组,即仲清及其三子以顺的记录,寻邬与梅州族谱不可能有。但其坟葬记录,与龙和凌氏族谱的记录基本相同,甚至记录得具体,当然真实可信,如果我们认为鹄清公及以顺公的生时间也是准确可信的,那么,我们可以断定:满成公二十七岁生鹄清(字仲清),鹄清(字仲清)三十一岁生以顺(以文、以宗出生时间当在以顺出生日即1351年以前)。同时,我们也可断定:鹄清公迁入龙川上莒屯的时间是在大元英宗至治年间,即鹄清公出生的1322年。以后,以顺公出生(1351年)以前。可是他们的生时间记录得这么具体,是从何而来?其依据在哪?笔者怎能进一步去。

《龙和凌氏族谱》创修于清道光一十三年(1834年)。(以下简称“创修”)。第一次续修(以下简称“一修”),在清光十四年(1889年),与创修间隔五十五年。第二次续修(以下简称“二修”)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与一修间隔三十七年。第三次续修(以下简称“三修”)在一九九0年,与二修间隔六十三年。从内容上看,三修本编排有革新,但内容基本沿龚二修本。间隔六十三年,三修本在理清世系、承上启下,发挥了族谱的功能作用,功不可没。创修本与二修本版本,内容如何,我们无从知晓,现在,只能依据某些记录去分析与推测。

《四川宁南凌氏族谱》由凌永宽主编,清光绪三十二年出版。永宽是一们难得的宁南凌氏秀才,编谱前,他曾专程千里跋涉来和平县贝墩抄录《龙和凌氏族谱》,因为他的老祖宗—成邦(宜祷长孙),于清雍下年间从和平县贝墩上河坑迁居四川省宁南县。当时《龙和凌氏族谱》一修本已出版(光绪十四年),可能摆事实在他面前的是创修与一修两种版本。从宁南凌氏族谱以上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他选择了抄录创修本。由此从一个侧面证实:创修本是一部论事具体、内容详实的族谱。因为永宽只管他宁南的一个脉系,所以,鹄清(字仲清)—以顺—仲明—凌通—浩瑜—世政—友行(行四)—景胜(西琚)—允化—宜祷—捷选—成邦(适移居住四川省宁南县),均有具体生没年月日及坟葬地点。如果,这样推论是正确的,那么,宁南族谱的记录则是源自《龙和凌氏族谱》创修本,是真实可信的。

同时,由此我们也可推论:《龙和凌氏族谱》一修者不知出于何种想法,不只鹄清公的迁移时间不去思考,而且把创修本记录的生时间(除个别人物外)认为无用,基本上都已去,坟葬地点也省略。为以顺公“葬红桃洞水口水打镇,虎形,坐西向东”,简成“葬水大镇”。三修本与二修本也只有葬水大镇四字记录,可能其源在一修、三修与二修基本及有人物没时间记录,这与一修直接有关。如果这个推论正确,那么,三修二修的一些不足就可以找到源头。在此,笔者无意去贬低一修。一修与创修时跨五十五年,在世系衔接上,一修功不可没。但其不足不容忽视,这些不足,使后续者无法补救。

二修本洋洋“六册,编排体例独具匠心,世系衔接分明,堪称谱中之最。二修与创修时隔九十三年,可能创修本已不存在于世。二修不能做无米之炊,只能依据一修本去思考,去编辑。鹄清公迁来龙川县,二修者只能依据“仲祖于明朝天顺八年平盗”立功的记录,加以时间推移计算,得出推论:“由此推之,公之迁来,当在洪武未或永乐初”。由推论变结论,最后断定是:“明初”或“明洪武年间”。二修沿袭于一修。其实一修与二修的时间记录是经不起推敲的。其一:鹄清公次子以崇,“明嘉靖年间开户龙川县汤湖约樟石下”洪武未年(1399年)到嘉靖元年后(1522年),时隔一百七十七年,如此估算,以崇应是一百七十多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民国龙川县志记录的只有一位凌氏老人(岩镇沙罗塘凌氏)。可见这个“明嘉靖间开户”的记录是随意猜测。其二:“仲祖于明朝天顺八年(1465年)平盗立功”,“弘治六年(1493年)攫升南安赣州两府总府世袭官职”。天顺八年至弘治六年,先后换了四个皇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时越三十二年。天顺八年立功,三十二年后才“攫官南安赣州两府官职”,于情于理都值得怀疑,笔者认为,“天顺八年”与“弘治六年”,时间记录必有误差。因此,以“仲祖平盗立功”的时间去推算鹄清公的迁龙川县上莒屯时间,是很难估准,也难令人信服。二修者聪颖过人,推论严密,但当时缺少确凿依据,如此推论,差之毫里,失之千里,完全可以理解。

以顺“明太祖洪武年间三昆玉同迁移惠州府和平县红桃洞居住”。这是《四川宁南县凌氏族谱》中为数及少的有关族人迁移的记录。迁移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等均囊括其中。这里,有三点值得加以说明。其一,以顺生于元朝至正十一年,逝于明永乐七年,年六十三岁。除去永乐七年,以顺当在五十五左右,即明洪武未迁至红桃洞。其二,以顺坟葬于红桃洞水口(三多河对门)的石龙头(古称“水打镇”),与其移居地点不远,可以相信。其三,“三昆玉”是指什么?耐人深思。估计,“昆玉”是灵牌(祖宗牌),是活人供奉先祖的牌位。“三昆玉”,是鹄清公、温宝八娘、黄妙十娘三人的灵牌。明洪武的三十五年间,以文迁居正背,以崇迁居樟石下,都已子孙成堂。以顺长子仲祖次子仲祯三子仲明,先后都迁居于红桃洞瓦屋前上河坑,均已成家立业。秸鹄清年老于梅州没于明洪武十七年。以顺妻子叶氏去正背探亲死于肠绞痛(葬正背镇头岗)。以顺无耐,只好只身与垂暮老母黄妙十娘相依居住,苦渡时光。黄氏去世后,厅堂灵牌增添一个,成立鹄清公温氏黄氏“三昆玉”。孤苦以顺,恋着凌坛茶亭旁、大路边的间老屋(传说),守着“三昆玉”,虽然也曾先后续娶苏氏、黄氏,相伴过日,但她们都不久于人世。经以文以崇只等的劝说,在仲祖仲祯仲明三子的强烈要求下,出于无耐,以顺才带着“三昆玉”,迁移到长子仲祖家—红桃居住。以顺的迁居过程,说明鹄清公在明洪武年间年事已高,子孙散居各地成家立业。同时也证实:四川宁南县凌氏族谱的具体记录,二修三修没有,一修也可能没有,更不可能是远隔千里四川县凌氏的杜撰,是四川宁南县凌永宽于清光绪年间抄录于《龙和凌氏族谱》创修本。创修本已埋于历史河底,但原后世能有奇迹发现,让创修本呈现于世,展现它的风采。

依据以上分析,可以肯定:鹄清公与黄妙十娘恩恩爱爱,生下以文,随居又生下以崇,以后又在元朝顺帝至十一年(1351)年生下以顺。元顺帝执政三十五年(13331368)。此期,朱元章先参加农民起义红巾军,1361年被封为吴国公,随后自称吴王。13681月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因此,鹄清公迁到龙川县上莒屯凌坑的时间,不是在明初,而是在元顺帝至正年间。如果,据以顺出生于至正十一年倒计时推算,以文以崇各间两出生,则其迁移时间,可定为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前后。

 

作者:凌乔章

核稿:凌文年

文章录入:凌年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关于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体制
    天保十方
    凌仲祖上京除妖精
    四川宁南凌氏来自广东和平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