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凌氏 | 新闻 | 图片 | 捐献 | 下载 | 留言 | 凌氏论坛 | 凌氏博客 | 中凌商城 | ENGLISH | 
您现在的位置: 凌氏宗亲网 >> 凌氏 >> 凌氏新闻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推荐]荣炳孝文化传承中心龙溪凌氏宗祠“孝之道”前言          【字体:
荣炳孝文化传承中心龙溪凌氏宗祠“孝之道”前言
作者:荣炳孝文…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175    更新时间:2010-12-29

 

写在前面的话

 

  “荣炳孝文化传承中心.龙溪凌氏宗祠”剪影《孝之道》和你见面了。这本册子将向你介绍祠堂文化和孝文化的传承、发扬,以及对当前创建和谐社会、幸福家庭至关重要的作用。中青年朋友,这方面的感性知识相对要少些,读后也许更有启发。

  精神文明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高尚道德是精神文明的根基。

  百善孝为先。孝,是所有高尚道德的第一要素。

  对父母有孝心,对长辈、对老者能尽孝的人,才有可能尽忠;反之,一个忤逆不孝之徒,是不可能尽忠尽职,是不可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偶然的良好表现,也无非是一种表白,一种假象而矣!

  以祠堂为依托的<<荣炳孝文化传承中心>>落成开放了,这是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件新事,一件好事。这是祠堂文化和民间传统,与时俱进的一个亮点,一个热点;这是当今创建和谐社会的急需,这是弘扬和传承孝文化的重要基地,这是给老年朋友赠送的一份精神食粮!

  前段时间,一家报刊有则评论这样说:近年来,孝顺这个词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众人听得也越来越多。不少男女双方说到择偶要求时,也往往把孝顺父母作为一个条件,思想上对孝顺认识的的重要性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

  辞海对孝顺的解释“孝”是:“善事父母”;而“顺”的含义孔夫子定义为“无违”。也就是说遂父母之心愿,不违背他们的意志。由此可见“孝顺”二字说起来容易,身体力行并非易事。应该说是子女,小辈对父母,长辈由衷的尊重和关爱,是道德良心的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行为。以此标准衡量,时下就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即把孝顺挂在嘴上,张扬在外,稍稍为父母做了一点小事就喜欢标榜,重物质.轻精神,孝尚不足,顺更欠缺,这是需要纠正的。

  私德不修,祸及社会。

  一位老者说了一段颇有见地的话:“当父母老去,子女回首往事,自己觉得没有遗憾,没有做对不起父母的事,这就算孝顺了”。诚然,孝顺不是随口说说的一个词语,这需要子女的无私和坚守,真正用反哺的行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十四孝”和“子弟规”中的“孝礼篇”,是我国古代孝文化瑰宝,其中个别条目虽然带有封建说教,但其精神仍然符合当今社会需要。对这类孝文化,我们的认识是取其精华,剔其糟粕,而不是照搬硬套。尤其是对未成年人更要解释清楚,以免误人子弟。

  对古代祠堂文化的认识大多停在表面现象,只知是敬祖宗,祭拜亡人,烧烧香.叩叩头的地方;也有一些人,受其特定背景的影响较深,把祠堂文化视作迷信,把祠堂中的祖宗视作菩萨,这就大错特错了.实质是弘扬“忠.孝”的场所,是中华美德的传承地。我们当地百姓有两句俗语,一是“上代做给下代看”;二是“活人做给活人看”。这种“做”就是一种传承的方法和手段,让后人在“做”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得到醒悟。

  看什么?就是看怎么尽孝。对过世之人要祭拜,对活着的长辈.老人,要有孝心,有爱心。

  我们为什么尊称孙中山先生是“国父”?究其根源,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人类社会的“博爱”!对人的“博爱”!体现“博爱”的精华就是他倡导的“民族.民权.民生”。我们当代政府对“民生”工作更是落到实处,谓之“以民为本”。政府的方方面面工作都围绕这个主轴。这就是我们当代最高领导层大得人心之所在。

  对人类社会的爱首先应当体现在对父母、长老以及弱势群体的爱。

  饮水思源。父母生了我,养了我,一把屎,一把尿,一针一线,一口粥,一口饭,多么不容易。儿女要懂得报答,懂得报恩。

  盘古开天地,东野肇龙溪。我们蒲干凌氏是东野公(谱名:省华)宋朝熙宁年间从句容春城郭干东迁肇基龙溪而开始的。历近千年,真正是枝繁叶茂,星罗棋布。不光是蒲干及其周边的汪甲、洋湖、小蒲干、小柳巷各村是凌氏望族,从蒲干凌氏分枝出去的西后亭、庄巷、义村以及镇江的凌家湾、方家湾也成了凌氏望族之地。东野公现有嫡系后裔有据可证的在万人以上。这中间还有大量无法查找到世系的肯定还有很多。

  我们新建祠堂的目的,就是弘扬忠孝文化。让大家认识孝、懂得孝,把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关爱弱势群体、落到行动上,落到实处.

  弘扬传统文化不是愚昧,不是迷信;是一种优秀的民族精神,是一种良好道德的传承,是民族兴旺发达的根基。

  “清明节”成为国务院规定的法定假日,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在恢复传统文化方面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在国人心目中确确实实是根深蒂固。

  孙中山先生说过:“不谙中国之情状者,不宜引术说以为高”。所谓“情状”,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民俗。

  研究中国民俗的学者甚至强调:“能知古今风俗,即为知中国的一切”。因为民俗虽产生于遥远的过去,但其顽强的生命力却延续至今,它像一条无形的链,贯穿于历史与现实、昨天和今天、强有力地影响着我们的一切方面。

  中国民俗不仅影响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而且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仍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愿你在看过这本小册子后,能成为孝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成为敬孝爱老的楷模。

         

                 <<荣炳孝文化传播中心.龙溪凌氏宗祠>>理事会

                                二○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文章录入:凌庆南    责任编辑:凌庆南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