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凌氏 | 新闻 | 图片 | 捐献 | 下载 | 留言 | 凌氏论坛 | 凌氏博客 | 中凌商城 | ENGLISH | 
您现在的位置: 凌氏宗亲网 >> 凌氏 >> 祠堂 >> 宗祠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一则有关鸦片战争的广东地方文献--凌府墓志碑考          【字体:
一则有关鸦片战争的广东地方文献--凌府墓志碑考
作者:闫晓青    文章来源:广东史志视窗    点击数:5349    更新时间:2011-3-24
    2004年,广州市在进行第四次文物普查中,于黄埔区长洲岛湾螺冈凌庚堂墓,发现了一块凌府墓志碑。墓志为碑状竖立,盖顶之石为庑殿顶状,两侧青石夹护,下为石基座支承。墓志碑高95厘米,宽59厘米。题名和正文均为楷书,志额为“凌府墓志碑”,正文29行,满行54字,字宽、高约1.5厘米,保存完好,文字清晰可辨。志文由简淑琳撰,黎崇基书,碑立于同治八年(1869)。全文抄录如下:
             凌府墓志碑
    赐进士出身例授武德骑尉晋授昭武都尉特授硇州营都闻府历任吴川营都阃府海门营平海营参府赓堂凌表伯老先生大人暨德配梁太恭人墓志铭豪杰各有树立,而勋业既就,若不见其经营之迹者,无他,神有余也,此其故尝于赓堂凌公见之。公讳廷飚,字平波,小字秀沧,号赓堂,世居番禺金鼎乡。始祖讳震,宋淳佑甲辰进士,任广东制置使,经略大夫。公其二十一传孙也。高祖讳柏,硕德遐龄,同堂五代,钦赐“七叶衍祥”扁额。曾祖讳德英,乾隆乙酉举人,事父笃孝,时人称为凌孝子,以五代同堂,一家再见,钦赐“七叶重光”扁额。家庆国恩,骈臻叠锡,识者知其福之未艾焉。祖昌蕃,邑武学生。父风翔,乾隆甲寅恩科武举。而公与叔祖昌朝、胞兄一桂皆武进士,故时人称为一门三进士,六代两同堂云。公生而歧嶷,既长,猿臂善射,武力过人,年十七进邑武生,二十三中道光壬午科武举,癸未,联捷成进士,钦点以卫守备用。缘在部呈请分发本省效力,道光十年,归广州协右营收标,历署把总,旋改署千总。营政捕务,坐理裕如,而大吏之知公者,莫不干城倚之矣。于时经任积劳,理得升转,嗣因遵例,呈请改发外海水师效力,归标学习,例限一年,故超擢尚需时日。方公之初至水师也,常带兵船出洋外巡哨,一日,遇暴风猝发,舟人下碇,索立断,惟舟尾大缆未遽绝,时风势益烈,巨波拍天,兵丁皆股傈无人色,而公夷然晏坐,面不改容,风既定,顾船尾碇缆,乃有长蛇缘于断处,若续然者,此非守固神完,自信有素,而能履险不惊如是耶?试用期满,总督邓以公年力正强,水师熟习,给咨送部引见。奉旨:准以外海都司补用,钦此。道光十九年,水师提督关委公剖兵九龙、尖沙嘴驱逐夷船。回营后,复委公驻守靖远炮台。二十年,总督林委公署理吴川营都司,旋委公带吴、硇二营兵丁驰赴虎门防堵。既,水师提督吴谕公兼带阳江左、右、广海三营弁兵。当是时,职寄专城,任膺分阃,陶侃则统率外援,张辽则独当一面,官守奔命,羽檄交驰,而公则胜任而愉快。盖公之因应者才也,而公之镇定者心也。廿二年,总督祁委公署理海门营参将事,旋具疏题奏,补授硇州营都司,仍署海门参将。廿四年,调署平海营参将。公所到之处,兵民安堵,鸡犬弗惊。每当解任,无不讴歌送之者。廿六年,宗室阁督耆檄委改署海安营游击,公乃离巡归乡,避谗不赴任。盖公出处之际,公之神已审决之矣。公修眉广颡,躯干伟长。性疏朗,不问家人生产,讲武之暇,但以鉴史自娱,时或寄情吟咏。每履任,喜与贤士大夫游,至吴川,如林芾南殿撰辈皆常同酬唱。晚节杜门不出,家居训子,与兄雁序相随,林泉共乐,怡怡如也。德配梁恭人,孝睦慈祥,幽闲淑善,虽盛怒,无疾言遽色,家人无不服其教者,公筮仕后,一家之政,恭人皆身任之,故公虽勤劳于外而无内顾忧,皆恭人之力也。咸丰乙卯年,先公而卒,葬于乡万竹山。长子捷元援例入监,应武举不第,后遂绝意名场,笃修内行,自奉廉俭,居母丧,哀毁过节,得疾亦先公卒,葬于恭人墓侧。次子嘉藻,公兄抚以为嗣。长女适麻涌萧姓,此皆恭人所出。妾谭氏,生祖贤、四女。妾陈氏,生祖耀、祖能、祖逖、祖达。公于同治丁卯卒于家,寿七十。长子所生嫡孙应辰及众子奉柩合葬于恭人墓左,遵遗命也。今冬石墓告成,而予与嘉藻兄称莫逆好,因属予为志。予忝在戚谊,又公与先君子交最厚,故能熟悉生平,而知公所表见,皆其神之优于运量者,因为叙其世系,书其年月,次其事实,而总而铭之,其辞日:
桓桓经略 建节斯土 保世滋大 科名接武 明德之后 乃有达人
凝承甲第 矫矫虎臣 万里赴觐 矢恭矢慎 帝日俞哉 专阃可信
烽传海峤 旆出高凉 鲸波妖靖 虎旅威扬 培植孔厚 多寿多男
丕烈祗承 桂兰挺秀 毕墟夜动 从征蚩尤 自此何世 盖偃松楸
水流山峙 环绕佳城 八世福泽 俊哲代生
郡庠生通家愚表侄简淑琳顿首拜撰
赐进士出身覃恩敕授文林郎前云南丽江县知县历任晋宁州知州邱北县知县事充丙午科同考试官雷州府教授加三级年姻家眷弟黎崇基顿首拜书
同治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立

    志文云“始祖讳震,宋淳桔甲辰进士,任广东制置使,经略大夫。公其二十一传孙也。”凌震,宋末抗元名将, 《宋史》、《元史》均无传,其事迹散见于《宋史》、明·黄佐《广州人物传》、明·黄淳等撰《压山志》、清·毕沅《续资治通鉴》、阮元《广东通志》等书,虽然支离不全,但多言其兵败而降,其中较详且有代表者为《元史》卷一二九“李恒传”所载:
    “(至元)十五年(1278)......以恒为蒙古汉军都元帅经略之。恒进兵取英德府清远县,败其制置凌震、运使王道夫,遂入广州。凌震等复抵广州,恒击败之,皆弃舟走,赴水死,夺其船三百艘...... 又破其余军于茭塘。越十六年二月,弘范至自漳州,直指压山......卫王赴海死......其大将翟国秀、凌震等皆解甲降。”元人脱脱等所编的《宋史》,没有凌震降元之语,仅讲其败于广州茭塘,并未言其终。明初宋濂、王秫主修的《元史》,方称其解甲降。但上面所引李恒传,既说凌震等被李恒击败, “皆弃舟走,赴水死”,又讲凌震于崖山宋元决战时“解甲降”,自相矛盾,已有人指出此讹误。
    志文称“而公与叔祖昌朝、胞兄一桂皆武进士,故时人称为一门三进士”。有关凌昌朝、凌一桂的事迹不详,同治《番禺县志》记载: “乾隆朝 武进士 凌昌期 五十八年癸丑科 武举人凌昌期进士 五十三年戊申科;武举人凌一桂 进士 弟廷飓 二十四年己卯科;道光朝武进士凌廷飓平海营参将三年癸未科进士二年壬午科”。今黄埔长洲岛深井,旧属番禺,凌廷飓之前,凌氏仅有此三人中武进士,所以墓志称“一门三进士”。但县志上所载为“昌期”,或是形近造成误写,应以墓志所载“昌朝”为准,以此可纠县志之误。武举人,历来为人所轻,重文轻武的观念遍及南北,尤以江浙地区为甚,故魏源在道光年间说: “国家以提督主武,提学主文。提学使者按行各郡,例兼试武童生。而江南之苏、松、太仓,浙江之杭、嘉、湖,应试武童每不及额,文试则每邑千百。以贵文贱武之俗...... ” 凌氏一门三进士,究其原因,概因道光年间海外贸易频繁,粤海关于黄埔设有分口,西风东渐,儒家思想相对较为淡薄,故凌氏一门三进士现象不足为怪。
    墓志称凌廷飓于道光癸未三年(1823)成武进士后,在广州协右营历署把总、千总,得送部引见,以外海都司补用;廿二年,署海门营参将,补授硇州营都司,廿六年,因被改署海安营游击,故离巡归乡。
    清代八旗兵从龙入关后,半部驻于京师,为禁旅,另半部分镇各省,为驻防,总数约为2O万,故主体兵以绿营为主。据魏源称,有661600余人。 营职官之制,在《清史稿》卷一一七职官志里有载: “提督军务总兵官从一品...... 听于总督。镇守总兵官正二品,掌一镇军政......听于提督。副将从二品.....参将正三品,游击初制正三品,顺治十年改从。掌防汛军政......都司康熙二十四年定正四品......守备康熙三十四年定正五品..... 千总初制正六品.... 把总正七品,外委总正九品。”
    为了对凌廷飚的任职徙迁、升降有明晰的了解,根据以上职官志所载,结合《选举志·封荫》,可以列表以明确其时职官、品秩关系:
        官职      品阶       武阶
        提督      从一品     振威将军
        总兵      正二品     武显将军
        副将      从二品     武功将军
        参将      正三品     武义将军
        游击      从三品     武翼将军
        都司      正四品     昭武将军
        守备      正五品     武德将军
        千总      正六品     武略将军
        把总      正七品     武信将军
        外委把总  正九品     修武校尉
    凌廷飚初署把总之职,非实授,仅为暂任、代理。得到两广总督邓廷桢“给咨送部引见”,方得旨以“外海都司补用”。故铭辞日“万里赴觐,矢恭矢慎,帝日俞哉,专阃可信”。由千总而越守备一职,得都司补用,应是超擢。 “外海”者,相对于内河而言,并非地名,因凌廷飚供职于水师,来往于沿海一带,故有此称。
    道光二十四年(1844),凌廷飚署平海营参将,二十六年,两广总督耆英改其署海安营游击,他即行归乡。其中一个原因乃降职之故,由正三品的参将降为从三品的游击。当然,也不排除其他原因,因墓志占其“避谗不赴任”。据位于广州黄埔氏洲深井丛桂西街1号的凌氏宗裥内的《笃惠堂重建碑记》,上有“癸未科进士,平海营参将凌廷飚助银二百五拾员”的记载,即凌廷飚自称为参将, 《番禺县志》亦据而记载。但署并非实授,应以其实授官职为称。与凌廷飚同时代于虎门、乌涌战役牺牲的刘大忠、麦廷章、祥福三人的有关情况足以说明。 “查广东海口营参将奏补香山协副将刘大忠、碣石镇标右营都司奏署广东水师提标左营游击麦廷章、经该督奏请升补升署,尚未送部引见,并未给札;湖南镇箪镇总兵祥福,经该督奏请委署湖南提督印务,旋即赴粤,均应仍照原衔议恤。......钦奉谕旨,......署湖南提督镇箪镇总兵祥福仍照总兵例恤银七百两......请补广东香山协副将海口营参将刘大忠仍照参将例恤银五百两,奏署广东水师提标左营游击、碣石镇标右营都司麦廷章,仍照都司例恤银三百五十两...... ” 以上说明参将刘大忠不按副将、都司麦廷章不按游击、总兵祥福不按提督的级别给予恤银,原因就是三人均为奏请升补、升署、委署,尚未正式委授,只能按原衔议恤。以此类推,说明凌廷飚实际上的职官为都司。
    终其一生,凌廷飚实授之职应为硇州营都司,所任海门营参将、平海营参将均为“署”而已,所以墓志称“例授武德骑尉晋授昭武都尉”,此二职为武散阶,武德骑尉为正五品,实职为守备,昭武都尉为正四品,对应的实职为都司。若参将为实授,其墓志应当列明对应正三品的武散阶武义都尉,墓志未列,正好说明此职仅为“署”,非实授。

    墓志称“道光十九年,水师提督关委公刹兵九龙、尖沙嘴驱逐夷船。回营后,复委公驻守靖远炮台。” 自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林则徐于虎门烧毁鸦片开始,中英对抗已升级。林则徐下令断绝英人在澳门的日用品,派兵进驻香山,勒令英人离开澳门,义律带英人停船于香港、九龙处。据林则徐“批澳门厅义律呈诉吐密三板至九龙被炮攻击由:七月二十七日,该夷大小船十余只,向九龙驻守之师船,以索食为由,乘人不觉,先行开炮,伤及官兵,该师船自不能不放炮回击。”这次交战,战果为“击翻夷船,轰毙夷匪多名,复经守备黄琮抛掷火药,焚毁夷船。”据墓志,当时水师提督关天培委任凌廷飚扎兵于九龙,参与了驱逐由澳门撒出的英夷船一事。驱逐、交战非此一回,此后, “(道光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下午闻英夷兵船在龙穴向关提军递禀未收,开炮来攻,经提军抵御...... 始行遁去。” “(十月初七日)午后制军(指邓廷桢)来,皆会商尖沙嘴剿堵事宜也”,可见驱逐、交战迁延数月。
    墓志谓凌廷飚回营后,驻守靖远炮台。靖远炮台,是为加强虎门防御能力而新建的炮台,为“当时清朝疆域内构筑最坚固、火力最强大的炮台。”“台内安配炮六十八位,八千斤铁炮二十五位,六千斤铁炮六位,五千斤铁炮十位,四千斤铁炮二十七位。”靖远炮台是关天培驻守指挥之地,林则徐在道光十九年十月初九日的日记中写到: “晨起,偕邓制军赴横档,靖远炮台......提军(指关天培)所住炮台,乃今年新建者,靖远居中,左日威远,右日镇远,共有大炮百数十位,势甚雄壮。”据《清史稿-兵志》,广东水师提督自统辖前、后、中、左、右五营提标,凌廷飚被关天培委以驻守其所住之主炮台,居中而守,于此可见凌廷飚的能力及受器重程度。

    此墓志涉及不少历史人物,可与史籍互相补充、印证。
    墓志称“试用期满,总督邓以公年力正强,水师熟习,给咨送部引见。......道光十九年......”由此知总督邓任职于道光十九年之前,据《清史列传》卷三十八邓廷桢:“(道光十五年)八月,擢两广总督...... (十九年)十二月,调两江总督。”说明邓应为邓廷桢。
    墓志称“道光十九年,水师提督关委公制兵九龙、尖沙嘴驱逐夷船。” 《清史稿》卷三十二关天培: “(道光)十四年,授广东水师提督......二十一年正月,敌进攻,守台兵仅数百......天培已殒绝于地”可知水师提督关是指关天培。
    墓志道“(道光)二十年,总督林委公署理吴川营都司。” 《清史列传》卷三十八林则徐:“(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命颁钦差大臣关防,驰往广东查办海r3事件。......十二月,调两广总督......二十一年三月,赏四品卿衔,命赴浙江。”总督林是指林则徐则无疑。
    墓志道“(道光)二十年,......既,水师提督吴谕公兼带阳江左、右、广海三营弁兵”二十一年正月,水师提督关天培阵亡,水师提督吴即为接任者。 《清实录广东史料》道光二十一年辛丑三月己丑(1841.3.26): “以福建海坛镇总兵官吴健勋,为广东水师提督。”道光二十一年闰三月初四日的林则徐日记“闻水师提督缺改放吴健勋(福建海坛镇升此)。”以上均说明吴乃吴健勋。
    墓志称“(道光)廿二年,总督祁委公署理海门营参将事。” 时接任总督之任者当为祁球。在《清代碑传全集·续碑传集》卷二十三“太子少保两广总督高平祁恭恪公墓志铭”有载: “公讳爆,...... (道光)二十年,逆夷犯广卅,明年正月,大兵会剿,公奉命往办粮台事务,途次改授两广总督,...... 又越三年,公不还矣”。
    墓志云“(道光)廿六年,宗室阁督耆檄委改署海安营游击,公乃离巡归乡,避谗不赴任。”这位宗室阁督耆,当指耆英。困耆英为清人宗室,又曾为文渊阁大学士、两广总督,故有“宗室阁督”之称。据《清史稿》耆英传: “宗室耆英,字介春,隶正蓝旗。...... (道光)二十三年,授钦差大臣,赴广东议通商章程。......二十四年,调授两广总督。”道光二十七年十二月“命协办大学士、钦差大臣、两广总督耆英来京陛见。以广东巡抚徐广缙署钦差大臣两广总督。”
    墓志称“每履任,喜与贤士大夫游,至吴川,如林芾南殿撰辈皆常同酬唱。”林芾南即广东状元林召棠,其例授翰林院编修,所以有殿撰之称。掘《广东文徵》载:“林召棠,字爱封,号芾南,吴川人。道光癸未一甲第一名进士,授修撰。辛卯,典陕甘省试,寻引疾归,主讲端溪书院以终。召棠 书能文,而性耽禅悦,其自鞔有问今安往,本未曾来语,可谓彻底透悟。”可知林召棠虽于科举已达人极,但“性耽禅悦”,而凌氏平时亦鉴史自娱,或寄情吟咏,故能两相酬唱。


    墓志称凌廷飚道光三年(1823)中武举,第二年即“联捷成进士”,因呈请在本省效力,故自道光十年(1830)始,至廿六年(1846)离巡归乡止,十六年均在“外海”任职,即广东沿海一带任职。
    墓志道“二十年,总督林委公署理吴川营都司,旋委公带吴、硇二营兵丁驰赴虎门防堵。”吴川,地处粤西,清代隶属高州府,吴川之南即为硇洲。“吴川县,东北至高州府百三十里,汉高源县地,隋置吴川县,属高州府......硇洲在县南大海中,宋置硇洲寨,后为翔龙县.....县南四十里,有广州湾,海寇出没处也,向设兵戍守。”硇洲之硇,又作硐。明·黄淳等撰《厓山志》云“硐洲,景炎帝欲往占城,不可 ,遂驻硐洲。在吴川县南二百里外,屹立钜海中, 当南北孔道,乃雷、化二州之交。亦名硐川,阔数百里,有三十六村。宋亡后,元大德中,建塔其上。” 因为硇洲岛处于广州至廉州、海南之海道上,故清朝光绪年问,中法战争爆发,也将此地列为军事要塞。因而“硇洲, (所属县营)属高州府吴川县阳江硇洲营管辖...... (形势)硇洲孤悬海中,为省城往来廉琼要道...... (绿营)额设驻防硇洲都司一员,外委把总一员,兵九十四名。”
    墓志谓“既,水师提督吴谕公兼带阳江左、右、广海三营弁兵。” 阳江在清朝为直隶州,管辖两个县,南边即为海,在军事上则属高州镇节制。“高州镇,水师兼陆路总兵。统辖镇标二营,兼辖罗定协、阳江等营。” 广海位于阳江之东,在清朝隶属新宁,即今台山地区。 “新宁,广海寨,县丞驻。”
    墓志称“廿二年,总督祁委公署理海门营参将事。” 海门,位于潮阳县境内,凌廷 由粤西、粤中又调到粤东任职。 “潮阳县,海:磊口,海洋之门也,其外为牛田洋,澄、揭之水皆汇于此,有海门所,为扼要处。嘉靖三十八年,倭败自福建漳州来犯,自磊门登陆,攻海门所,官军击败之是也。”据同治年问记载, “海防门户有海门所域,海门所市有新茬,南滨大海......海门水师营参将一员,驻海门所城,隶南澳镇。”说明海门一直被视为海防要地。
    墓志曰“廿四年,调署平海营参将。” 平海山,在广东惠阳县东南二百里,下设戍卫之所,《读史方舆纪要》载: “惠州府,碣石卫......平海守御干户所,在府东二百里,俱洪武二十七年置,隶碣石卫。”凌廷飚于其位于广州黄埔长洲深井丛桂西街1号的凌氏宗祠内的落款时,署名为平海营参将,在此墓志前所署亦为平海营参将,可知他离任归乡前的署任官职为平海营参将。
    墓志日“廿六年,宗室阁督耆檄委改署海安营游击。”海安,位于徐闻的最南端,面临琼州海峡, 与海南岛隔江相望。此为清初时的情况,后来,改属琼州镇, “琼州镇水师兼陆路总兵,统辖镇标二营,兼辖龙门协、雷州等营.....海门营。”海安营虽亦为外海,但处于粤西的西端,与凌廷飚原任的粤东惠州府平海营相去甚远。这也是探讨凌廷飚自行离任归乡不可忽视的因素。
    从凌廷飚任职的地域范围,印证了魏源的观点:“故平海贼必用闽、广之将,而击番、羌必资西被北之兵,易地弗能为良,亦生材各种所独。”
    凌府墓志的发现,为我们研究第一次鸦片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墓志成文时间与墓主所逝时间相去不远,且其活动时间横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活动区域亦多在广东沿海防御要塞,是整个鸦片战争广东战区的一位参与者和见证者,故史料价值颇高。此墓志对史志有一定的纠误作用。墓志对其事迹记录十分清晰,其中还涉及到不少重要的历史人物,这为研究清代职官制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史料。

注释:
①陈宪猷: 《宋广东制置使凌震殉节补汪》, 《东方文化》1995年第1期。
② 魏源: 《圣武纪》卷十四《武事余记-议武五篇》,中华书局,1984年,第548页。
③魏源: 《圣武纪》卷十一《兵制兵饷》,中华书硒,1984年,第470页。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二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79——280页。
⑤ 中国历史研究所编: 《信及録》,上海书店,1982年,第100页。
⑥⑩ 《清实录广东史料》第四册,广东地图出版社,1995年,第222页;第411页。
⑦ 《林则徐集·日记》,中山大学历史系编,中华书局,1984年,第358页。
⑧ 茅海建: 《大朝的崩溃》,三联书店,1995年,第222页。
⑨广东省文史馆: 《三元里人民抗英史料》,中华书局,1978年,第442页。
⑩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影印版,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674页。
⑥张之洞奉敕撰: 《广东海图说》,光绪十五年十月本。
⑩⑩ 《清史稿》卷七十.《地理志》,第9310页;第9109页。
⑩⑩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三, 《广东》四,第671页;第670页。
⑩ 毛鸿宾、瑞麟等编: 《广东图志》,同治五年本。
⑩ 《清史稿》卷一三一, 《兵志》,第931O贞。
⑩魏源:《圣武纪》卷十四《武事余记·议武五篇》,中华书局,1984年,第546页。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