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凌氏 | 新闻 | 图片 | 捐献 | 下载 | 留言 | 凌氏论坛 | 凌氏博客 | 中凌商城 | ENGLISH | 
您现在的位置: 凌氏宗亲网 >> 凌氏 >> 祠堂 >> 宗祠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四川资阳天公堂凌氏祠堂探访记          【字体:
四川资阳天公堂凌氏祠堂探访记
作者:bg8s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560    更新时间:2012-1-24
《资阳天公堂凌氏祠堂探访记》

    2011年4月27日,八十载有三之家父天文公,携族谱同妻带领子孙(天心顺祖孙三辈人)一行五人,自云南曲靖到四川资阳天公堂,探访瞻仰我凌氏由粤入川的发祥地。进川的火车,疾驶在无限延伸的铁轨上,把寻根问祖的思绪,引向了遥远的历朝远古。翻家族在手,细细的阅读声,像是在与祖先对话,捧家谱在胸,飘渺的思绪,仿佛是在同祖先交流。

    资中县城北汽车站到资中甘露镇二十二公里,再经过螺蛳湾村步行到我们要寻踪觅迹的天公堂。天公堂是资阳乡下小村的一个老地名,距离资阳金带铺三公里,现在地名已改为资阳市雁江区石岭镇五一村。

    天气闷热,挡不住爷孙的寻根的步履,在居甘露寺一宗亲的带领,我们一行五人,边走边打探,扑面而来的是,树木青青,田野华华。接近中午,走过蜿蜒乡道,就看见了天公堂水竹湾的凌氏祠堂,老屋后山坡绵延松竹叠翠,堂前小溪流水环绕,池塘荷摇藕香,心中涌流起亲切的情感。极目四周,肃立寄情,思想的潮水冲决了感情的堤岸,久久地不能平静。这就是梦里千百度寻访的地方,这青山这绿水这老屋,仿佛是那么的熟悉,在三百年前,我们的先人,携子带眷,从广东平远迁徙于此,拓荒垦田,垒屋建居,植树培竹,耕耘播种,把这里建设成族人繁衍的发祥之地,在这里,凌氏又一支族传世繁衍生生不息。三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凌氏族人,辛勤耕耘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兴衰。

站在祠堂大门前,青砖碧瓦,高台红柱,蔚为壮观,院内青松翠柏,幽静肃穆。然年深日久,风雨侵蚀,祠堂门院厢房依稀若久,但见两市尺高的门槛横立,中间磨损严重下凹,只剩于下五寸,上方正殿三间,正厅和左厢因土改分劈凌氏后人居住,右厢寄传香火。堂屋前,天井透亮,中间地上建有独特的集水方形泮池,池边条石依旧,上面镌刻花纹依然清晰可鉴。香火堂屋正中,神台庄严,供桌成列;木质柱梁嵌板面壁及顶,将堂屋后部隔出,两边有小屋门通后间,左边小屋里,存放祭品什物;右边小屋内,设有壇,相似礎石,俗称壇神,有小的香案。嵌板面壁中间,向外镶嵌镂空花雕神龛,两边手书楹联:“双亲表节推江左、六印崇风颂益州”。神龛中安放有神位牌,其上方两侧镂空立体花雕二龙戏珠,正中书:“河涧堂历代高曾祖考妣神位”。

    七十多年过去,神龛牌位依然,家父不禁老泪盈眶,百感交集。旋即招呼子孙伫立身后,昭穆排列,鞠躬膜拜,敬奉列祖列宗,表达一片虔诚之心。尔后告诉子孙,我们凌氏系出河涧堂,早在周朝立国就有记载,与中华历史同发展。这个祠堂是我们凌氏族人祭祀朝拜祖先和聚会议事的地方。

    凝听家父教导,仰望神祗,虽我辈与祖宗不同时,但血脉相承、骨气相通。冥冥之中,神往河涧,意在探究寻根,我凌氏,因何而生,根在何处,世祖何人,名士有何,郡望何方,缘何迁徙,繁衍何地。这是永无穷尽的探寻,因这探究,我们祖祖辈辈孜孜不倦的对历代祖先追忆而敬仰,有这寻觅,我们子子孙孙永永远远的与列祖列宗联系在一起。

    在与宗亲族人的交谈中,悉获得五条重要信息:一是神位神龛是从资州城搬来:二是祠堂当时每年有清明扫墓之会。直到民国三十八年乙丑年(1949年)终止。三是天宫堂这一地方住的都是凌家,因祖上开有面坊,这个地方又叫凌家面坊;而山那边因祖上开有酒坊,那边称为凌家酒坊。四是祠堂屋后坟多无碑,不知所葬何人。五是蛇婆祖的传说还在当地广为流传。

    当家父听到逢才和连才,心神倍清,急寻问宗亲:何为逢才?何为连才?尽答曰不知,只知山这边一伙儿人是吃逢才,山那边一伙儿人是吃连才。家父看到宗亲们茫然不知,不禁仰头看向神牌,思索之中连连摇头,微微叹息。

    凌冰翻阅族谱,向宗亲展示,族谱显示,逢才和连才是家族祖上两位德高望重的先祖,众宗亲才恍然大悟。

    家父清晰记得,祠堂大门上悬挂有“凌氏宗祠”的匾,寻问宗亲祠堂老匾今何在?答曰:文革期间破四旧,因整村姓凌,祠堂才得留存,那时祠堂处于无人管理中,堂屋年久失修,“凌氏宗祠”的匾因屋漏而朽,为保留老匾,移老匾去山那边族人分祠堂(系家庭小祠堂)收藏,后因房屋倒塌而损毁无存。家父又问祠堂老族谱何在?答曰:家谱在文革时期为躲避清查辗转多人而渺无踪迹。听此不幸音讯,家父隐含老泪连连低声惋惜。

    回到旅馆,饭后与家父谈起一天的感受,不由围绕获得的信息展开了梳理,希望我们在凌氏历史之中,能够找到那么一点具体而又真实的渊源关系。

    祠堂屋后无碑多坟,经查族谱得知,尽系祖上几辈祖宗的坟莹。由于世代更替,祠堂清明聚会停办,族谱无踪,族人沟通甚少致亲情间疏,加之现代人只关注两三代先人,更对祖坟淡漠。家父对宗亲不知坟茔系何人,不知何为逢才何为连才,很是感慨,这还没有过几十年,祖宗就忘了,这都是没有族谱留传的害。

    祠堂何年所建,族谱中没有记载。我和家父细列族谱,分析研究而推想:

    根据吃逢才连才之说,祠堂应该与此有关。翻阅族谱查知,从清文公二十岁随父入川,后购置土地在天公堂安居置业,当地为资中与资阳两县交界的偏壤乡村。传到逢才连才辈经英明公是第三代。从祠堂当时建造规模看,绝不是一般财力所能为。推想不是清文公和英明公所建。遍观族谱,只有逢才公两次娶妻,还都是外县威远、资州城里姑娘,说明他可能在资州积有财富,为妻家看重。

    逢才公十六岁丧父,家里老人留下平远远嫁而来的五十岁老母何氏和弟幼,家境堪忧,长兄可能已分房另立,家中由老母和二兄琏才苦撑。为减轻家庭压力,逢才公外出去资州学徒。从族谱没有记载推敲,逢才公应该是经商。几年后,约在二十一岁时娶大己一岁的崔氏为妻。从婚姻看,崔氏可能与逢才公学艺的东家有关。公二十二岁时生长子瑶,但是好景不期,厄运接至,四年后崔氏丧,逢才公扶棺回天公堂,卜葬甘露寺骑龙屋基,三个月后老母何氏又殁,也随媳葬骑龙屋基。丧期满后,逢才公续回资州从业,时年长子才五岁,而续娶十八岁资州少女刘氏抚养儿子。

此后家里无老人,他的弟兄廷才、连才、达才、通才四房人已迁出天公堂自立发展,连才在山的那一边已经成族。

    天公堂祖屋由逢才公续妻刘氏养育儿女居住。其后平静的生活了二十五年,儿子也已成人,逢才公在经商中积累了较多的积蓄,于五十岁时喜得长孙能皋,逐有商场退意,而返家归隐。鉴于祖屋年久有损,逢才公出资将祖屋翻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祠堂,自己家居移住祠堂偏房。

天公堂系偏壤乡村,当地无镂空木雕工艺匠人,神龛牌位当就在资州城内定制,全部组件搬回祠堂整体组装,才会有神位从资州城搬来之传说。立祠的时间应该在逢才公得孙的次年,嘉庆十六年辛未年(1811年)前后数月。

    据传只有逢才连才两大房人吃清明会,那么逢才公和连才公各领凌家面坊和凌家酒坊两支族人。立祠后的清明会每年一次,直到1949年土改时终止,历时约一百三十八年。家父有幸参与了民国三十四年的清明会,后因求学而中断。祠堂清明会停办后,族人不能聚众朝拜祠堂,疏于敬祖忆宗,与祖宗渐远。当族谱不能在族群中广为流传后,人们只知道,祖上系出河涧堂,流传有先人的传说,对五辈以上祖宗所知甚少,悲哉。

    离别祠堂,依恋不舍,脚步数顿,几度回望。远山青青,溪水漾漾,衬托着清幽意境。房舍错陈、田坎入画,体现出造化之灵。心里却是不尽的追忆和无限的感慨。“寻根问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血脉的承传,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铸就的灵魂与气节,一直是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至今,并通过我们,沿后代递传。

    从寻访已知的情况来看,资阳天公堂凌氏族谱旧本,可能只尚存有家父的手抄本这一册。

                                                                                          

                                                吉公34世孙凌冰撰(2011-07-20)

文章录入:bg8sm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